【我在綠建這一年】我的選擇 我的堅持 我的奉獻
發布日期:2020-09-21 作者: 點擊: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秋色宜人,五谷豐登,這是一個收獲的季節,同樣在我入職綠建一年的時間里,注定也是收獲滿滿。
一年前
還未加入綠建時,我深耕的是設施農業方向,而在成為綠建成本管理部的一員后,以往所擅長與現在工作截然不同,相當于跨行。心中難免有對未知領域的恐懼和擔憂,但生活不就是要勇于挑戰和不斷創新嗎,所以我毅然決然的一頭扎進全新的環境和每天的工作中,從基礎開始,不斷學習,用心積累,在領導和同事的關愛、幫助中,漸漸融入到這溫暖的大家庭里。
入職第三天
我同生產管理部的同事到項目進行檢查,在接觸了不同類型的項目后,才發現建筑行業和工業以及農業的不同。建筑工程是最貼近我們生活的民生工程,是我們在生活中最直接面對和獲得體驗的行業,它面積廣,社會資源占比大,對我們的生活影響很大。我這才意識到這個行業是值得我用一生去深耕的。
入職一個月
一個月的檢查工作結束后,每個部門都要在季度例會上總結匯報。當我代表部門進行匯報時,U盤突然無法被電腦識別,看到臺下黑壓壓的一片,頓時,又慌亂、又自責。幸好當時有生產管理部部長補位,看到同事們一個個肯定鼓勵的眼神,我又重新替換文件,給這場不完美的匯報畫上了一個句號。后來,看著總經理堅定的站在“成本方格網圖”前,揮斥方遒的時候,我才松了一口氣,暗自想:有志者事竟成。匯報結束后,當我對還不是很熟悉的生產管理部部長道謝時,他淡然的說了一句:“這是我們大家的事情?!鳖D時,心里一片敬意,于是一個記憶點,就這樣印刻在了我的腦海里。
轉換到一個新行業,進入到一個新的平臺和發展空間,需要面對風險和融入適應另一種企業文化。最開始,工作是忙亂的,應接不暇的,隨著一天天的積累、總結、進步,工作就變成了系統的、全面細致的。雖然成本材料詢價方面我有經驗,但和現在所從事工作的能力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怎么把以前的經驗和現在的工作結合起來是我經常琢磨思考的一個問題。因為有過采購管理中心的經歷,一些成本材料詢價的事情,自然而然的落在我身上。當你對某些領域熟練精通時,你的被需要性也就相繼擴大。因此,看到同事們對我的需求時,我也明白了工作的方向,增長板、補短板。同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對于沒有業務的詢價,不讓人討厭,還能達到自己的目的,除了“臉皮厚,就是要學會置換身份?!碑斂粗磉叺耐?,成功的詢到了自己心儀的價格,內心也會欣喜。畢竟,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時間是持續的,日常的合同評審,資金支付也慢慢流程化的進行著,一切就這樣變得一樣,又不一樣。因為有過農業方面的從業經歷,農業類的項目就非常熟悉,所以被安排管理農業項目時,看到合同評審里“10絲PEP利得膜”賣到3.5元/㎡,我就告訴承包人市場和實際的差距并獲得了承包人的肯定和贊賞。那種看透市場,撥開迷霧的日?;ぷ鲿硪欢ǖ某删透?,而你真正做過的事情,無論是什么樣的,都會慢慢細化在工作日常中,滋養和改變著你。
2020年7月初
今年7月初,公司組織了一次團建活動,打破了部門之間的限制,讓一些不太熟悉的同事組合成不同的團隊,互相PK。由于失誤,我們的團隊在剛開始排名倒數第一,作為隊長,我深深自責。也許就是因為這種壓力,我們隊在后面的比賽中,變得協作,變得瘋狂,每個人都發揮了自己獨特的一面,終于在最終團建結束時,獲得了第一名。當時的組織者,說了一句話,至今讓我記憶猶新,他說:“當一個人在真正的競爭中,他真實的樣子才會出現,這才是真實的自己。團建就是讓你們發掘出你們最真實的自己?!弊钫鎸嵉奈覀?,就是不屈不撓的、敢于拼搏的,又一個記憶點刻在了我的腦海里。
2020年8月份
時間到了今年的8月份,我開始負責招標工作,這是進公司許久以來,從未接觸過的工作。大量的分供商進入我們的視野,這對我來說并不陌生,但是這個行業的每一種類別的獨特性,在每一次招標過程中進行著變化。而每次招標的按時落地都預示著公司的進步和變化,我們能在進步和變化的道路上發揮自己的能量,將個人的價值方向和公司的戰略方向相互融合,這便是我們的價值,也是我們的目標。
我的
業余生活
工作之余,我喜歡運動,是一名羽毛球愛好者,從羽毛球運動中我也體會了許多道理。羽毛球里最重要的兩點:一是觀察,二是發力。當你在擊球時,能用意識觀察到對方的移動,你就可以很輕松的控制球場;而當你觀察到對手的空檔和薄弱區域,發力而導致羽毛球落點的變化,就是成敗的關鍵。這是羽毛球的基本功,同時也是普通愛好者和高手之間的分水嶺。其實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都應該苦練基本功,更迭自己的知識體系,擁抱變化,在社會和市場中冷靜觀察,敢于發力,這樣才能不斷精進,成為業界高手。
一路走來,收獲頗多。其實還有很多的故事,都未曾細說,而我又不善言辭,那些溫暖的瞬間只能默默的記在心里。我感恩遇見這樣的平臺,也感謝領導的關懷和同事的支持與幫助。有人說,身體或靈魂,至少應該有一個在路上,而我都已在路上,那么,你呢?
文/圖 楊長春